
這門課,也是染上了
中國傳統染色技藝特色課程讓“非遺”技藝“活”起來
一布一線,色彩在染缸中碰撞與暈染,染料散發著或濃或淡的草木味,空白的布料搖身一變為圖案奇特的設計佳作:這是植物與布料間發生神奇的化學反應,也是獨屬于非遺扎染文化的奇妙之處。
這樣的奇觀,在“中國傳統染色技藝”公共選修課的課堂上也能尋得。在課堂上,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的陳詠梅老師帶領學生們系統地學習傳統染色知識,親手體驗扎染、蠟染等不同染色技藝,邂逅隱藏在藍白色彩后的非遺魅力。
■草木入染留香長
踏入藝術學部的616教室,染缸中植物發酵的氣味撲面而來,夾雜著石蠟在高溫下慢慢融化的味道。同學們專注地完成自己的作品,或縫或扎。露臺上靜靜晾曬著許多作品,在光線的折射下照映出布料朦朧的肌理。
2019年,深大首次開設“中國傳統染色技藝”這門校公選課。在此之前,這些植物傳統染色技藝僅作為藝術生專業課的一部分,并沒有向學生普及。而在近年,隨著國家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在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羅瑩老師的不斷努力下,植物染色技藝終于以公選課的形式被帶到全體深大同學面前。
如今,學校專門為這門課準備了一間教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教室四周墻上懸掛著紋樣各異的染色作品,墻邊的木柜存放著多樣工具,學生們穿梭在課桌、染缸和洗手臺之間,沉浸在染料流淌過布料的過程里。陳詠梅感慨:“學校對這門課的支持很大,能提供這樣的環境和條件,非常難得?!?/span>
這門課程開設最大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作為藝術學部的老師,陳詠梅致力于將傳統藝術引入現代生活,以課程的形式,將中國傳統染色技藝的美與現代生活連結起來,并繼續傳承下去。
這門課程充分將環保的概念融入到課程細節中,課堂中也一絲不茍地遵循著這些準則:染色所采用的染料是天然植物制成,上課所用的蠟、絲線等道具回收再利用?!熬G色環?!薄翱沙掷m設計”等理念,正是傳統染色技藝的優勢以及魅力所在。
有別于傳統課堂,這門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中國傳統染色技藝課堂的理論學習中,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天然色素染色,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印染工藝,陳詠梅帶著同學們系統地認識、梳理中國傳統染色技藝的歷史;從扎染、蠟染,到型糊染,與同學們分享各種染色案例,講解國內外的不同紋樣,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染色技法的原理與過程。
對視覺傳達專業2022級本科生陳涵秋來說,這一段段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的歷史,仿佛帶她走進了藍白相間的幽深時空。她期待進入實踐環節,動手創作出獨屬于自己的美麗紋樣。
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實踐的序曲。在講解完理論知識后,陳詠梅會給同學們大量時間進行動手實踐。熬蠟、畫蠟、捆扎、針縫、染色、晾曬……在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里,同學們或在教室里來回穿梭忙碌,或在工作臺邊專注設計,一塊塊白色布料經過同學們的雙手與染缸,逐漸呈現出深淺不一的色彩與多種多樣的圖案,教室外的露臺上,一張張剛剛展開的染布隨風而動,生動鮮活。陳涵秋感慨道:“能夠自己動手染布,是一件非常有體驗感和成就感的事情?!?/span>
■巧手創新沁課堂
染色中每次嘗試,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染色圖案的呈現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就像開“盲盒”。不管是使用蠟染、型糊染這種提前設計好染布圖案的技藝,還是使用夾染、扎染這些不確定圖案的技藝,在展開染布之前都無法知道最后的成品到底是什么樣子。陳涵秋坦言:“你永遠不能復刻完全一樣的兩塊布——印染的這個特點讓我著迷?!?/span>
將染好的布撈出染缸,小心地解開纏繞的繩子或皮筋,將布沖洗展開時,是同學們最迫不及待的時刻?!霸谥谱鞯倪^程中,我們無法知道成品最終會呈現怎樣的圖案?!边@種未知的感覺也吸引著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22級本科生馮顯諾不斷地探索染色的魅力。
染色技藝課堂,也讓同學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通過這堂課,馮顯諾意外發現自己愛上了針線活,當她獨自拿著布和針進行手縫時,內心總能感到平靜的快樂。起初常常懷疑自己是“手殘黨”的陳涵秋,在多次嘗試后也找到了染色的小訣竅。如今,陳涵秋回看過去所認為的“失敗之作”,覺得它們也有了獨特的美感。
教室里的墻壁上掛滿了同學們的染色作品,波光粼粼的海面、奇異瑰麗的花朵、規律的條紋還有不規則的幾何形狀……都被定格在一張紙染布里。教室里的每個同學都像魔法師,手里單調的白色布料在染色技藝的魔法下搖身一變,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學習染色技藝需要有繪畫基礎嗎?陳詠梅說,班上也有同學運用折疊、蠟染、寫字等方式染出自己的紋樣,并不是有高超的繪畫技巧才能做好這項工藝,希望同學們不要陷入這個誤區。漢語言文學專業2023級本科生洪葉婷也表示,扎染對繪畫的要求不高,通過捆綁和染色也能創造出暈色豐富、自然漂亮的圖案,這對她來說非常友好。作為一門校公選課,中國傳統染色技藝課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院,課程的包容性讓非藝術專業的同學也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染出獨特的紋樣。
非遺技藝往往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有限的課堂時間無法完全滿足同學們的求知欲,于是,答疑解惑不僅在課堂上,還延展到課后日常陳涵秋發現,網上許多漂亮的染織圖案都搜不到制作教程,她發微信求助老師,陳詠梅便會在下一節課堂上講解這些紋樣的制作方法,還會帶來自己課外做的同類樣本展示。學生好學善問,老師傾囊相授,也共同成就了這門精彩紛呈的課程。
■藍染古法煥新章
一門課程教學的理想狀態,是不僅讓學生學有所獲,還能實現“教學相長”。陳詠梅深耕植物染領域多年,在教學過程中,她通過與學生的思想碰撞,解除固有認知的禁錮,尋找創造的新靈感,“我們從業太久了,有時會被原有的想法禁錮住,而學生的想法會給我們的設計提供一些新的靈感。”
“只要有想法就去實踐。”相較于枯燥地要求學生學習傳統紋樣、傳統技法,陳詠梅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新方法、設計新奇的圖案,跟著自己的感受走,不局限于課堂教學的知識,放手去做。
每個步驟的細微改變都會帶來不同,“像在用蠟的過程中,一般是用干的面料去畫蠟,但有同學去嘗試用濕的面料去畫蠟和用半干的面料去畫蠟,對比不同的效果?!标愒伱沸老灿诳吹綄W生的嘗試,鼓勵學生與傳統技藝建立更深的聯結,而非簡單地照搬表面的步驟。
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困難。陳詠梅在教室內走動觀看學生的手工進度,但并不評判學生的紋樣,只在技法層面進行指導。這樣的包容,給了學生更多的可能性,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認可自己的努力,也認識到“老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
“每一種工藝都有千千萬萬種不同的可能性”,這正是陳詠梅的課程理念所在,她從不給學生設限,而是給予學生極大的包容度,期待學生們能發現千千萬萬中可能性中的一兩種。她也鼓勵其他專業的同學來了解學習這項非遺技藝,希望能有更多不同專業的同學從不同角度解讀和發展中國傳統染色技藝,通過這種方式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傳統技藝繼續傳承下去,讓非遺文化在現代“活”下去。
就如陳詠梅所說:“最好的傳承,是把傳統帶到生活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