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載礪劍問道于行 研教相長破壁有聲
從通信工程學子到元宇宙研究者,馮大權用二十載求索腳步丈量科研真諦。他以務實的學術精神,突破研究壁壘,主持“6G” “元宇宙”等領域的項目課題,加強中國人在元宇宙領域的話語權;更打破傳統課堂的桎梏,將復雜的課程轉化成校企聯動的實踐教學,帶出斬獲國家級獎項的硬核團隊。他用行動告訴我們:真理永遠藏在躬身深耕的刻度里。
■以跬步深耕,求學三境見通途
2004年,馮大權進入河南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學習。當時中國正經歷2G通信網絡的大規模普及,手機逐漸從奢侈品轉變為普通家庭的日常用品。移動通信行業的黃金期使得通信工程成為最熱門專業之一,吸引了眾多高分考生。河南大學雖非頂尖名校,卻聚集了一批從985高校調劑而來的學子。
“那時候的校園像塊老硯臺,有著很純粹的濃厚學習氛圍?!睕]有大城市的繁華,實驗室的儀器、圖書館的專業書籍構成了大學日常主要生活場景?!拔也淮螂娮佑螒?,因此省下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瘪T大權說,持之以恒的專注讓他在電子測量課程上嶄露頭角,99分的成績第一次讓他意識到自己或許適合科研。
本科畢業時,馮大權想繼續在這個領域深造,于是便跟著考研大潮報考了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大的通信專業全國頂尖,我想看看更好的平臺什么樣?!彼缘谝幻纳矸萑雽W,但現實很快潑來冷水——面對本校學生扎實的編程能力和科研素養,他有些手足無措?!澳鞘呛苊悦5囊粋€階段,感覺自己雖然成績還可以,但其他方面還有差距?!彼两裼浀媚欠N落差感,“但是也沒有放棄,慢慢地一點點地積累,跟著師兄師姐們學習,也漸漸有了信心。”
信心的積累同樣需要學術基礎作為支撐,導師馮鋼教授給出了許多實用的選課建議?!八屛叶噙x幾門數學課,說這是科研的根基?!彪S機過程、圖論、矩陣理論、最優化理論……這些由數學學院開設的息息相關的基礎性課程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當佐治亞理工學院的李燁教授來實驗室選拔交流生時,馮大權優異的數學成績成為入選的關鍵籌碼?!岸畟€人里他直接點了我,說‘你的數學底子比別人厚’?!痹陂_啟美國的三年學習生涯前,李燁給馮大權開出了一張長長的書單,里面的書目甚至精確到了某本專著的某一章,要求他寫出一篇報告。上百篇文獻的深度閱讀加深了他對專業領域的了解,同樣也催生出了一篇后來引用量極高的論文。
馮大權笑稱自己很多成果“是被老師逼出來的”。最開始的他總想做出一個高影響力的成果,然而卻發現業界研究已足夠廣泛,他感覺“自己沒東西可做了”,科研進度十分緩慢。沒想到,真正的突破來自壓力時刻——導師給出“兩個月不出成果就回國”的最后通牒,放話要求他每周做PPT來匯報研究進展,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他把看過的論文又重新讀了很多遍,弄懂每一個參數、每一個步驟?!拔易罱K順利完成了論文,發表在IEEE通信匯刊上,該成果連續10年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毖芯客黄屏硕喙濣c協同通信系統容量分析難題,所提終端協同方案提升高達70%的系統接入率。
“如果你每天過得悠哉游哉的,好像時間過得很快,但實際上是不會有產出的?!瘪T大權感嘆,“在‘微壓力’的情況下,學術進展才應該是最快的?!辈┦慨厴I時,馮大權已經手握3篇ESI全球高被引論文,并且獲得IEEE CTN通信匯刊封面報道,撰寫的畢業論文入選了中國電子學會首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至今回想起來,馮大權依然非常感激導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在我們實驗室,左邊坐著清華的,右邊是上交的、浙大的。有時候剛到實驗室想先看看新聞,一抬頭看見人家都在看論文、調程序,冷汗都能滴下來。”這種環境倒逼出的效率,讓馮大權養成了“先做再優化”的務實習慣。如今他常對學生說:“迷茫時就先把手頭的事做到極致,對這個領域有全面的了解,路自然會出現?!?/p>
■以實踐破局傳統教學,硬核課堂煉真知
走出象牙塔,馮大權接過國家工信部的橄欖枝,加入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工作。但經過嘗試他發現,在高校搞教學和科研才是最適合他的。2016年,馮大權來到深圳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任教。
初到深大時,他便承擔起通信電子線路這門具有挑戰性的課程教學任務。面對艱深的理論體系,他堅持探索教學破局之道。他深知,其中難度不僅在于讓學生理解深奧的知識理論,更在于如何將這些理論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他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通過與中興、創維、海信等知名企業接觸,將許多實際應用案例搬進課堂?!拔蚁Mㄟ^這些產業應用場景告訴學生們,我們學的知識有什么用處、能解決哪些問題,對今后的產業發展有什么幫助?!?/p>
馮大權強調,盡管本科階段所學的知識距離實際生產尚有一定距離,但這些知識卻是學生未來投身實際生產領域的寶貴基礎和儲備?!坝辛诉@些基礎和儲備之后,他們想往更深、更專業的方向去鉆研,就輕松很多了?!?/p>
馮大權自豪地表示,深大畢業生在進入企業工作后,往往能夠展現出突出的能力和潛力——扎實的專業知識給了他們實踐的底氣,活躍的思想讓他們勇于探索和創新。在馮大權看來,深大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講座資源,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九年培桃育李,馮大權踐行著科研之道的傳承,他的學生也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他指導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鄭燦健在攻讀碩士期間深耕車聯網通信領域,發表多篇高影響力前瞻性論文,憑借扎實的學術功底順利拿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這是馮大權“以研促教、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結出的碩果。
■以問題為導向,科研新路亦可為
在深大任教的九年里,馮大權也帶著實踐經驗繼續投身學術研究。
受深圳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的影響,馮大權的“研究品味”大大提升。“丁院士始終強調,學術研究不僅要追求理論高度,更要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實際難題,要在產業痛點中凝練問題,以應用場景檢驗研究成果?!瘪T大權說,這與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強調的“三真”理念——“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問題真解決”——不謀而合。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他實現了從傳統無線通信到沉浸式通信的研究轉變。
緊跟時代潮流,馮大權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元宇宙標準”項目課題,參與完成并提交了術語界定、數字人及數字環境建模標準等項目內容,為加強中國人在元宇宙領域的話語權增添了深大力量?!霸钪嬲幱趧倓偲鸩降碾A段,我們建立中國人自己在元宇宙方面的標準,企業遵循行業標準來發展,也更容易進入國際領域?!瘪T大權說。
走入新的研究領域,馮大權依舊保持著好學的心,在與學生相處時,他也希望從學生身上學習借鑒,“最新的研究,學生應該比我們更懂,因為他們看的論文更多?!痹谛乱淮娮有畔⒓夹g領域,馮大權指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團隊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多項全國大賽中獲獎,馮大權牽頭的項目也獲得2023年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等榮譽。
以實踐為導向,馮大權及其團隊打造了“深大元宇宙校園”項目,入選“深大十大文化工程”,并為深圳文旅場景的應用提供了靈感。在實現場景的動態建模和數字人的驅動時,馮大權及團隊發現,公開的數據集無法滿足現有場景的需要,須建立新的數據集,并做針對性的訓練,以實現元宇宙模型的深度學習。馮大權坦言,這比發論文的要求更高,因為在實現動態場景的建模時,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必須要逐個擊破,才能在三個月的緊張時間內實現完美收官。
科研之余,馮大權會在品嘗美食的時光中緩解壓力,用他的話說,“沒有什么事情是吃一頓解決不了的”,松弛有度、穩步前行是他摸索出的科研之道。在馮大權看來,解決源于實際的問題是科研的重中之重。他時常提醒學生注意研究的應用場景、動機和研究背景,讓每一項科研成果都能落地生花。
(本報記者 章佳寧 陳彤 翁晗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