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大“藻生貴蝦”團隊幫助養殖戶年產量翻數倍
首創“微藻生物絮團養蝦”技術獲國內外認可
你們不要再來了,我不相信!”謝大叔的語氣帶著幾分堅定,這是他第六次拒絕團隊的方案。
這個曾經被拒絕的團隊,是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的“藻生貴蝦”團隊,他們在2024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得金獎,取得了深圳大學在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首金的突破。團隊的蝦“貴”在哪?國內獨家“微藻生物絮團養蝦”團隊含金量有多大?與“謝大叔”們的故事會有完美結局嗎?他們如何在農業科研“hard模式”里,一步一步闖到頂峰?
■從“愛吃蝦”到“用黑科技養蝦”
“我生活在內陸地區,但從小就喜歡吃蝦。在內陸地區,海鮮產品價格比較高。”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2023級生物學博士生、項目負責人江亞男說,“在本科期間,我就希望通過專業所學,讓更多內陸的人吃到又優質又實惠的蝦。”她選擇來到深圳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跟隨深圳大學講席教授、項目指導老師胡章立深造學習,主要做“微藻功能篩選”研究。
在理論學習與實地調研過程中,江亞男發現了當下對蝦養殖模式存在的痛點:一是養出來的蝦品質差,不夠紅不夠大;二是蝦病兇猛,養蝦戶濫用抗生素導致蝦的總體存活率不高。胡章立也提到我們國家對蝦養殖過程面臨的最大瓶頸:“現有養殖模式的尾水處理,很難達到國家相應的排放標準?!贬槍@個問題,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后、項目指導老師董升認為:“養蝦先養水,把水體養好了,養蝦過程中不使用抗生素,既能讓蝦更健康,又對生態環境有好處?!?/span>
團隊微藻研究已經做了很多年,積累了基礎研究成果。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實驗中心主任、項目指導老師陳偉釗提到:“有一種產蝦青素的‘紅球藻’,團隊培養得比較好。又紅又大的蝦,對蝦青素含量要求非常高,如果紅球藻可以作為飼料養殖的話,對養蝦產業會有很重要的意義?!?/span>
團隊擅長篩選培養的紅球藻,完美匹配了對蝦養殖的痛點。于是他們由此出發,開啟國內“微藻—益生菌”生物絮團對蝦養殖的先河,憑借其獨創的三大核心優勢,構建了技術壁壘。團隊打造出“微藻生物絮團”內陸對蝦養殖新方案,齊心打磨三大核心技術:“對蝦微生態養殖”技術讓對蝦存活率從60%提高至90%,養殖飼料系數由原1.2降低為1.0,飼料成本降低1.6元/斤;“周期性零換水”技術實現原位凈水,養殖周期內零換水,節約凈水面積15%,節約用水96.4%。“全流程零抗”技術讓養蝦過程從原來需添加13種抗生素變為全程0添加抗生素,蝦青素含量從原有66mg/kg提升為182mg/kg。此外,團隊還研發核心系列產品“調水組合藻”“菌液”和配套產品“對蝦養殖營養藻粉”,利用“高效性、易用性、經濟性”三大產品優勢,助推對蝦養殖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拔⒃迳镄鯃F”養蝦,這個團隊是國內第一家!
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副研究員、項目指導老師黃飛說:“這項珍貴的獨家養殖技術,已經在深圳大學龍華研究院基地成功實現了對蝦中試養殖,并在多個助農項目上獲得了推廣應用。”團隊多年的潛心科研也獲得了國家及學界的認可,2019年,團隊重大突破成果成功發表在Nature雜志,養殖效果經實驗驗證,發表了19篇SCI期刊論文,擁有發明專利15項。該模式下養出來的對蝦,品質符合國家標準,甚至符合“生食”標準。
■幫助養蝦戶解決問題 養蝦“又大又好”逐步獲信任
2017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大學生們的回信中,對“紅旅”活動給予了高度肯定,極大鼓舞了全體大學生參加“紅旅”扎根基層創新創業的熱情。七年多過去,一批又一批學子扎根中國大地,在創新創業中錘煉意志品質?!霸迳F蝦”團隊,也在多年的基礎研究、市場調研以及養蝦“實戰”中得到歷練,奪得深圳大學在該賽道的首金,彰顯了當代中國青年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團隊用了三年時間抵達廣東、江西、湖南、湖北、甘肅、內蒙古等6個省份,走過23個鄉鎮,走近185家養殖戶,探訪22家水產公司,深入調研內陸養殖區域,總結行業痛點。“我在一次實地考察中遇到了一位老漁民王大叔。他們世代從事對蝦養殖,但近年來由于水質惡化和病害頻發,他的收入大幅下降,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苯瓉喣姓f,“團隊深受觸動,決心要找到一種既能提高養殖效益又能保護環境的新方法?!边@個小故事,成為團隊組建起來和繼續推進的動力之一。
團隊在廣東江門走訪養蝦戶時遇到了對蝦養殖戶蘇師傅。由于采用傳統的養殖方式,蘇師傅面臨著嚴重的水質污染和對蝦病害問題。了解了團隊微藻生物絮團的新型養殖模式后,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試驗,其對蝦存活率顯著提升,還不用像以前那樣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換水,大大減少了環境污染。這個暖心的案例不僅增強了團隊的信心,也為后續技術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
然而事情不會永遠一帆風順。黃飛說:“拜訪養蝦戶,與他們溝通,是一個建立信任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漫長?!敝x大叔是江門市新會區一位四十多歲的養蝦戶,一開始對這種新的養蝦方式很不放心,團隊拜訪了他七八次,也被拒絕了很多次。但團隊仍然努力幫助謝大叔處理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拿養蝦戶的蝦去做檢測分析,邀請他們到基地參觀,說服養蝦戶共同合作一個示范模式,養蝦戶“出人出地”,團隊則提供微藻飼料和技術設備。“看到了我們使用微藻生物絮團技術養出來的蝦又大又好,他也慢慢接受了我們的建議?!倍f。在合作示范模式的時候,團隊也免費幫忙檢測蝦的病情、進行水質知識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團隊認識了很多蝦農朋友,這些案例也成了他們后續推廣過程中的成功佐證。
團隊有幾位學生駐扎在深圳大學龍華產業創新基地,親身體會過養蝦和刷蝦池的艱辛。他們在實踐中摸索,讓團隊的技術在考驗中得以驗證和改進。經過調研和養蝦“實戰”,團隊的技術解決了行業痛點,效果出色,得到應用和推廣。普通對蝦養殖的存活率是40%,團隊的養殖技術可以將其提升至80-90%;土塘養殖模式下每年每畝的產量只有1000-2000斤,用團隊的養殖模式加以改造后,每年每畝的產量可以達到8000斤。團隊利用所學專業,真心實意幫助養蝦戶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實施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推進養殖生產清潔化和產業模式生態化。
■多方支持成就養蝦“先鋒” 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
博士學業壓力大,同時又要擔任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打比賽,江亞男坦言自己一度難以平衡備賽和科研生活:“加上比賽技巧有所欠缺,中途甚至有過退賽的念頭?!币苫蠛徒箲]的時候,團隊和指導老師不離不棄,幫助江亞男分擔任務,讓她重振旗鼓,繼續帶領團隊拿省賽金獎闖進決賽。在備戰決賽的時候,團隊成員們頂住壓力、互相扶持、各司其職、攜手前進。
團隊成員口中的胡教授,則是主心骨一般的存在,他從不吝惜對團隊成員和項目成效的夸贊,在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肯定了微藻絮團模式的養殖效果和潛力;他也不斷激勵項目成員們:“要通過這個大賽,讓更多的人投身到產業升級中,為國家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span>
在競賽技術、項目落地等方面,學校和學院的創新創業中心也提供了很多指導與支持?!拔覀儗W院特別注重學科競賽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給予了參賽項目非常多的支持?!标悅メ撜f。學院實驗中心的老師積極協助聯系其他學院學生加入項目團隊,助力項目更好地跨學科發展。深圳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指導老師陳辛未認為金獎的誕生離不開項目成員們的配合努力,他說自己與“藻生貴蝦”團隊接觸過程中,始終抱持著“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協助他們進行項目籌備和路演打磨時,積極鼓勵學生發散創新思維,讓來自不同學科的團隊成員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激發技術潛力,積極參與到項目的各個階段。
“藻生貴蝦”項目的發展,是一個關于技術創新的故事,更是一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科學追求與社會責任并重的旅程。從項目成員對蝦類養殖的熱情,到遇到養蝦戶后激發的決心,再到團隊成員們共同努力取得一次次突破,團隊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通過技術和實踐,克服傳統水產養殖業面臨的挑戰?!霸迳F蝦”正在逐步實現其愿景——成為內陸對蝦養殖的先鋒者,以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讓每一只對蝦都成為健康生態循環中的一部分,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綠色農業發展貢獻出自己專業的力量。
(本報記者 林海音 邱晨晨 張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