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zdv9"></video>
    <form id="tzdv9"><legend id="tzdv9"><video id="tzdv9"></video></legend></form><nav id="tzdv9"></nav>
    1. <form id="tzdv9"><th id="tzdv9"><track id="tzdv9"></track></th></form>

          <em id="tzdv9"><span id="tzdv9"></span></em>

            筆尖下綻放的青春

            我和校報編輯部的故事

            期次:第561期    作者: 翁晗洺 王星月 翟曉陽 陳琬彤   查看:71

            三十年,五百六十期報紙,每一篇新聞都源于校報人的熱愛與堅持;三十年,11156個日日夜夜,校報人在傳承中尋求創新,在堅守中創造價值;三十年,校報人與荔園師生勇往直前,一路見證深圳大學日新月異的發展。

            2024年,校報正值“而立”。三十年走來,校報人始終與這份報紙一同成長,風雨同程。回望往昔,聆聽往屆校報人講述他們滿腔熱忱建設校園媒體的篇章,以筆為劍,以鏡為眼,捕捉并記錄著校園豐富的文藝生活,關心深大與深大師生關注的一切;他們曾在這里慷慨揮灑智慧與汗水,見證新聞理想在校報的沃土中茁壯成長的歷程;他們曾在這里與夢想同行,將個人的奮斗深深烙印在這份報紙的砥礪奮進之中,讓真實與感動躍然紙上,歷久彌新。

             

            陳宇綱:執理想之筆塑校報之魂



             

            “如果沒有在《深大學生報》的經歷,我壓根不可能參與創辦校報,更不可能成為校報的第一任編輯部主任。”

            時光回溯到1993年。通過校團委機關報《深大學生報》,陳宇綱與校園新聞結緣。大三剛開學,陳宇綱便在一位1990級師兄的引導下,參與《深大學生報》軍訓特刊的采寫。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他需要完成4期報紙的制作,兩天時間寫稿,剩余的時間排版。從此,陳宇綱以“特約通訊員”的身份采寫校園新聞。

            陳宇綱從小喜歡閱讀《南方周末》的調查新聞,認為“記者調查最能反映新聞的本質”。在《深大學生報》任職期間,陳宇綱關注到學校新推行的補考制度改革,于是開始將新聞視角投向學校與學生切身相關的方方面面。此時,陳宇綱同時兼顧寫稿與審稿工作,十分辛苦,“當時師兄用紅色塑料袋裝了一袋有兩三百份的學生來稿給我,當天晚上就要全部看完,并選出能登報的稿件?!苯洑v了高強度的工作后,陳宇綱仍愿意堅持這份新聞理想帶著辦好這份報紙的初心,從特約通訊員一直做到《深大學生報》最后一任總編輯。

            大四開學,校黨委宣傳部老師找到陳宇綱,希望他配合宣傳部,以《深大學生報》的團隊為基礎,創辦校黨委機關報《深圳大學報》。陳宇綱一口答應下來,帶著幫學校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想法,推動學生報采編團隊轉變為校報編輯部。有別于全國其他高校黨委機關報“老師主導、學生輔助”的工作模式,《深圳大學報》在“自立、自律、自強”的三自精神的指引下創立,試行“學生團隊自我管理、指導老師把關”的工作機制,于19945月刊發第一期報紙,由楊詠擔任指導老師。

            校報創刊初期,與陳宇綱同級的學生記者已經開始為畢業做準備,陸續離開了編輯部,真正留下來見證校報誕生的原學生報記者編輯只有10位左右,1991級的只有他一人。于是,陳宇綱用過“于毅、陳剛、裘清”等多個筆名為《深圳大學報》寫稿,好“讓外邊的人覺得校報兵強馬壯”。“有次發稿費時,楊詠老師發現有一位作者一直沒來領稿費,翻出底稿一看,原來是我,我自己都忘了有這么個筆名。”陳宇綱笑道。在他看來,在荔園成為校園記者,是一生中純粹為了理想而工作的時光,“畢業出來工作再也沒有這么理想主義的工作環境了?!睘榱搜杆贁U大校報的影響力,陳宇綱和當時的學生記者每天拿著一摞鉛字校報,一份一份地塞到各宿舍門縫,包攬了發行的任務。

            陳宇綱說,《深圳大學報》既“求真”也“求美”,無論是熱愛新聞報道還是衷于散文詩歌,學生記者都能在校報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為四版副刊投稿散文與詩歌的學生記者,也能獲得新聞獎項。在校報里,“有才華的人就像放在布袋里的錐子一樣,不管在哪里都能冒出來,但錐子會相互碰撞,必須營造一種氛圍,讓分歧和爭論變成一種更深層次的思想交流?!彼f,這正符合校報的八字核心價值:“團結求實,友愛互助”。

            三十年走來,深圳大學報的學生記者從最初相聚在海桐齋一樓,到石頭塢旁的學生活動中心,再到匯元樓的校報學生編輯部,幾度易址,情誼未散。“那些年一起辦過的校報”微信群見證了校報15歲、20歲、25歲生日,后來成立的“校報關工委”也延續著“友愛互助”的校報價值觀,為一代代校報人“老帶新”的傳承提供了線上平臺。

             

            陳椰:筆尖啟蒙下的青春



             

            2003年,來到深圳大學的第一個秋天,中文系新生陳椰踏入了《深圳大學報》編輯部。

            “當時的校報在廣東省的高校校報中都是有名的。”陳椰說,被彩色印刷、用紙講究的漂亮鉛字報吸引,被編輯部的新聞理念打動,陳椰決心加入校報,磨練自己的口才、筆力。

            “那時正逢中國媒體的蓬勃發展期,我們通過編輯部訂閱的各級各類報紙,閱讀了大量關注民生、貼近群眾的報道。在媒體啟蒙下,我們作為校報記者,也關注、參與校園公共生活。”陳椰回憶道。出于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敏感,陳椰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人文類的報道。2005年,著名文學家白先勇在深圳大學作題為“昆曲之美——從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說起”的講演,陳椰負責寫新聞報道。在聽講和采訪過程中,陳椰對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價值有了更多了解,決心讓更多人看到這部優秀作品。于是,他鼓起勇氣,給時任校長章必功寫了一封信,提議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視頻資源放在校園網上,讓全校師生都能下載并觀看。

            “后來校長還邀請我把《牡丹亭》的DVD光盤帶去辦公室和他分享。我感受到作為記者的價值,也感受到學校對學生建議的重視。”

            為了寫好報道,校報記者需要深度參與學校的重要活動。那時的新生軍訓在校外基地開展,校報記者們就會跟著校領導一同前往軍訓基地,負責新聞報道工作。平日里的新聞采寫也不局限于校園內,從上課到校外實習,從科研到校外合作交流,校報記者們將報道視野擴展至校外周邊,讓更加豐富多彩的深大故事呈現在讀者眼前。這些特別的工作經歷,讓學生記者們感到忙碌而充實?!俺松险n,我們都愿意多花些時間在新聞采寫工作上。這些經歷讓我們了解到校園以外的世界,增長了見識。”

            校報記者的經歷不僅鍛煉了陳椰的采寫技能,更讓他收獲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陳椰和校報里的“文藝青年”好友們一起看電影、參與文藝活動,在黑匣子劇場感受戲劇的魅力,一起聊人生、談理想,一同成長。在陳椰看來,校報編輯部是他的“文藝啟蒙”之地。那時校報的“福利”就是記者們每年都能到外地采風,和同伴一起乘19小時的船到海南,早起看海上日出的記憶至今依舊沒有褪色。陳椰說,在校報的日子構成了他大學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即使時光流轉,那份由校報牽起的情緣,在如今依舊熠熠生輝。

            如今,陳椰已經在華南師范大學任教多年?!昂托侣勔粯樱虒W也是一種傳播手段,我們都在傳播知識和思想?!痹谒磥恚斈暝谛箦憻挼哪芰?,讓如今在講臺上的他能有更自在的發揮,課下和學生的交流也更加從容。陳椰希望《深圳大學報》能繼續作為校園文化的陣地,讓每一位校報人都能在這里收獲成長和友誼,最好還能參與到學校的建設議題中,為學校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羅婉:在熱愛的領域里找尋價值



             

            2012年,自幼就有記者夢的羅婉在大一剛入校時就目標明確地選擇加入《深圳大學報》,成為校園記者的一員。2016年,羅婉進入《晶報》正式成為一名專業記者。如今,羅婉從事記者工作已經8年。

            “把可能會消失的東西記錄下來,這件事是有意義的?!睆男@記者到專業記者,羅婉始終心懷對新聞事業的熱愛,通過自己的觀察,用文字記錄著珍貴的瞬間。在她看來,寫稿并不是工作,更像是一個愛好:“找自己喜歡的選題,與采訪對象交流,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是很有樂趣的事。”在擔任校園記者期間,羅婉就被同伴們戲稱為“勞模”——她通過公文通等校內信息平臺搜集新聞線索,在生活中勤于關切身邊同學的心聲,先后刊發33篇稿件,涉及公益服務、科技文化、教學創新、學術科研、就業等多個選題。

            “即便相隔已久,每當我回想起在深圳大學報初次參與《以荔園陽光換喀什芬芳》這篇通訊稿的往事,那段與校報編輯部同仁們緊密合作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绷_婉說道:“我負責撰寫的部分直至凌晨才完成,隨后立即發給了2012級的楊瑩師姐。令人欽佩的是,幾乎是在我發送之后的轉瞬之間,楊瑩師姐就迅速回復了修改的稿件,仿佛她時刻待命,隨時在線?!?/span>

            羅婉回憶道:“在校報編輯部,規范的工作流程讓我積累了人物采寫經驗,以及形成的新聞觀和價值觀,都對我的就業選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畢業后,她順利進入《晶報》工作,繼續以筆為媒,記錄著深圳的發展。

            “深大無疑是一所‘寶藏學?!泻芏嘟艹龅耐瑢W和師長,即便如今,我也時?;氐侥感L綄蟮肋x題。”羅婉分享道。今年她在負責《晶報》“城市英雄”欄目時,再次回母校,發掘優秀的創業者進行報道。

            20244月,隨著《深圳市立體綠化實施辦法》的正式落地實施,深圳市民的陽臺種植活動被納入了城市立體綠化的范疇。羅婉通過報道鮮活的人物故事,生動地展現了這一政策如何將市民私享的陽臺種植愛好,轉化為推動城市風貌提升的重要一環。在她的報道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深圳的社區隨處可見的立體綠化景觀,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深圳居民在陽臺種植中所尋得的生活樂趣與心靈慰藉。

            時代的發展,也體現在羅婉從事的新聞行業中。從紙媒到公眾號再到視頻號,傳播方式的變遷帶動新聞行業的變革,鞭策著記者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和精進業務能力。2016年,《晶報》等多家媒體都開始了媒體融合發展,記者不僅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同時還是編導,甚至有時還需要成為一個主播。不過,在羅婉看來,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她的內心在成長,價值在被肯定,這一點,激勵著她在新聞行業長久堅持。

            “一屆一屆的學生從這里出發,希望大家無論走多遠,依舊心懷夢想和活力。”羅婉期待著學生記者們延續校報傳統,保持初心,與校報師兄師姐們多多交流,保持著對校園的關注和對新聞的熱愛。

             

            張少華:“樂”在校報中



             

            “這里是深圳大學報,故事開端有一點奇妙……”這首唱著校報師生相處日常的說唱歌曲《最酷最炫的校報RAP》,出現在新聞學專業2019級學生張少華的手機屏幕中。熱愛音樂的他立馬就被這首招新推文中的歌曲吸引。懷著成為記者的職業理想,張少華選擇加入這個“看起來很有意思”的校報大家庭。

            成為實習記者后,張少華將采訪話筒遞到了他感興趣的音樂領域。2021年,關注到當時音樂狂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張少華和他的搖滾樂“同好”記者一起走近了深大校園內熱愛搖滾的學生。進入“國王的新衣”樂隊的排練現場,張少華見證了鼓手“快要把鼓踹飛”的演奏,旁觀了成員關于兩個吉他手的配合問題的激烈爭吵,不禁感嘆:“原來真的有人在緊緊抓住他們的熱愛,這種執著讓我非常感動?!痹跇逢犈啪毜倪^程中,張少華也會隨著對他們更深的了解去修改采訪提綱,“采訪前,我們的提問更多地針對樂隊的作曲風格,但在看過他們的排練后,我們有了更多想問的問題?!弊罱K,張少華和他的伙伴們寫成了《音樂不會老去,我們也正年輕》這篇專題報道。用自己的熱愛書寫他人的熱愛,張少華說:“這算是完成了我的一個愿望?!?/span>

            除了講述故事,在張少華看來,啟發讀者思考也同樣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觀點的直接傳達,而是通過稿件中事實的連綴邏輯來呈現。在《當高校生選擇體制內》這篇專題報道中,通過采訪,張少華了解到他的同班同學從大二就已開始準備公務員考試,并為此做了詳細計劃,這是張少華完全不能理解的人生,因此在最初寫作時,張少華不免帶著情感色彩敘事。“但我后來覺得,他們的規劃是在社會推力下的選擇,所以后來我修改了措辭。”這種思想的碰撞,在張少華看來,也是采訪的意義所在,“受訪者的語言表達了他過去的經歷和人生觀,這些可能會改變你固有的觀念。真正做好采訪時,你是能感覺到和對方的深刻連結的,因此我到現在都很相信對話的力量?!?/span>

            當選校報主任后,張少華把記者之間的交流也當作一項重要工作,在記者團中開辦讀書會,讓記者伙伴們在觀點碰撞中尋找共鳴。張少華還鼓勵大家在課余時間多進行線下討論,在編輯部的辦公室開展報題等工作,也希望記者們除了提高新聞采寫業務能力,還能在校報收獲更多的快樂和友誼。“相對于線上會議,大家面對面時總是能有更多更深的交流。開完會,大家吃個飯,聊一聊,友誼就建立起來了?!彼f,“每個人都變得更好,校報也一定會越來越好的?!?/span>

            除了講述校園故事,碰撞思想火花,校報人也在探索新的表達空間。2016年,《深圳大學報》走進了手機屏幕,微信公眾號“荔園鐸聲”正式啟航,《溫故》《烏托》《PAUSE&ENJOY》和《原色》四個欄目延續至今。“書山有情,膠片上癮”是《烏托》的第一張名片。張少華引導《烏托》團隊的小編,參考《南方周末》的文化視角與深度,拓寬寫作范疇至綜藝、音樂劇等多領域,深入探討社會文化現象。張少華也在探索新媒體的創作模式,在寫作樂評《“五條人”能留住幾條人》時,他把握發稿時間,緊跟娛樂熱點,在“流量時代”給校報上的第一堂“實戰課”上拿下了不錯的“成績”?!稙跬小窓谀砍闪⒅两瘢呀浟舸媪瞬簧傩笥浾邥秤螘接笆返母形蚝桶笕藢ι罴毮伕惺艿纳⑽碾S筆。在這片小天地中,校報人超越了單純的校園記事者角色,在詩意的真實中留下了獨特印記。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