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意“深”心 大顯“神”通
———訪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杜世偉
在手術室內,他身著層層工作服,透過放大鏡,目光如炬,操作著精密的醫療器械。在無影燈下,他全神貫注,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正在與死神爭分奪秒,挽救一位瀕臨絕望的病人。
中午12點30分,他剛走出手術室,來不及吃上一口暖胃的飯菜,便匆匆穿過長長的手術通道,立刻坐在了下一個手術臺前,準備為又一位患者“重鑄”生命。這位醫生就是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神經外科的“多面手”杜世偉。他不僅在手術臺上技藝高超,還是神經介入領域的佼佼者。2023年8月,他更是帶領團隊創建了深圳首家融合型卒中中心。
從協和學霸到“生命守護者”
“我以前的手術技藝積累,就像一個習武之人,拜了天南地北的師傅,學的是南拳北腿?!?/span>
2006年,杜世偉以研究生外科考試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選擇了一門極富有挑戰的專業——神經外科。在當時,神經外科并非熱門專業,而是出了名的難學,“這不僅是因為復雜抽象的神經系統知識,更是因為其疾病治療的繁難?!?/span>
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充滿了挑戰性,首先體現在治療部位的特殊性上。腦和脊髓作為人體復雜且神秘的部位,是維持人體神經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人體也發展出了相應的保護機制,使得外界難以直接接觸和治療位于腦部的患處。一旦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病變,出現炎癥、腫瘤等,治療手段的選擇便顯得尤為棘手。
其次,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神經外科的疾病治療過程對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的要遠超其他醫學科目。在相同的時間段內,其他學科可能已經完成多個手術,而神經外科的醫生們可能只能專注于手術的一小部分。這是因為神經外科手術往往需要醫生在手術臺上連續數小時進行極為精細的操作,而且病人的預后也難以有非常直觀的改變。“比如,一些腦血管病或神經系統腫瘤的病人在術后還是會留下一些后遺癥,這確實會讓醫者產生挫敗感?!倍攀纻フf,但醫學界有這樣一句話:神經外科是醫學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笆中g成功帶來的喜悅是無與倫比的?!痹诙攀纻タ磥?,神經外科的浪漫正是體現在與病人一起努力對抗疾病的過程中,這種并肩作戰的體驗讓他們成為了患難與共的“戰友”。
談及從醫的緣由,杜世偉坦言:“一開始選擇做醫生,更多的還是來自父母輩的愿望,入行之后才對醫學專業產生熱愛。主要的原因,還是這個職業能夠真正幫助別人,甚至改變他人的命運?!?/span>
懷著這樣的信念,他從北京協和醫學院出發,歷經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磨礪。杜世偉自豪地說:“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任職期間,我對不同的治療方法產生了興趣,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術,曾到國內最頂尖神經外科中心北京天壇醫院完成了神經介入博士后訓練,使自己成為了神經外科既能開刀又能介入的‘多面手’”。
2015年,杜世偉加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團隊,作為國家神經系統疾病中心,國內頂尖的腦血管疾病診療中心。談起在首都的從業經歷,杜主任難掩激動和興奮。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追求極致的工作態度,讓他對疾病治療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且手術技術更加精進。他調侃自己:“我以前的手術技藝積累,就像一個習武之人,拜了天南地北的師傅,學的是南拳北腿?!彼谶@里治療各種罕見的疑難雜癥經歷,這讓他對疾病產生更多的思考,對手術方案和治療情況有更深的鉆研。正是這種思考能力,使他迅速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神經外科青年專家。
回顧自身的求學經歷,杜世偉認為,正是在不同醫院中學習和工作的經歷,讓他不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2018年,杜世偉毅然選擇南下深圳,加盟剛剛開業的深圳大學總醫院,著手神經外科建設,嘗試尋求更多解決醫學難題的可能。
南下深圳,引領神經外科飛躍
“將平均溶栓時間(DNT)縮短至18分鐘,搶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span>
相較于已經成熟的平臺,新建的深圳大學直屬醫院如同一張靜待描繪的“畫布”,充滿吸引力。醫院依托于深圳大學這個大平臺之上,給予他更多解決問題、開拓創新的機會。在深圳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負責腦血管病和神經腫瘤專業方向的臨床工作期間,杜世偉開展了許多的復雜腦血管疾病和疑難神經腫瘤的手術治療,治療效果理想,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認可,成為深圳市神經外科最年輕的主任醫師。
2022年,杜世偉帶領團隊籌建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神經外科,借鑒了前期學科建設的經驗和國家級平臺的運行模式,僅用了短短4個月時間,華南醫院神經外科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發展,學科初具規模,團隊結構合理,亞專業方向明晰,住院患者的收容、手術量等指標穩步增加,極大推動醫院的快速發展。
杜世偉指出,越高水平醫院的醫生,越精專于某一方面的診療技術,在面對復雜的病情時,可能無法綜合各項診療技術給出“最優解”,病人在不同的科室間“疲于奔命”,不僅費時費力,還可能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近年來,很多大型醫院嘗試以多學科診療模式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形成MDT(多學科資深專家以共同討論的方式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的過程),然而在此過程中仍存在學科權重問題、人員組成問題、責任主體問題等各種難題。
面對這些難題,杜世偉提出融合:“融合的理念就是更高級的MDT?!睅е@份理念,2023年8月,深圳首家融合型卒中中心在杜世偉的推動下落地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
卒中是腦血管在某一部位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疾病。卒中救治有嚴格的時間窗限制,病人若能得到及時救治,未來生活可以與正常人無異;反之,則可能落下終身殘疾,甚至因病死亡。卒中治療涉及急診科、麻醉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科等多個科室,如果按舊模式,卒中病人從進入急診到接受第一次治療,期間可能耽誤甚多時間,使預后良好率明顯下降。有研究表明,每延誤1分鐘,將死亡190萬的神經元細胞,全世界每16秒就有一個人因該疾病而喪命。所以探索一種安全高效的急診急救模式,是治療的重中之重。
為解決治療環節多、空間跨度大的問題,杜世偉提出“專病專治、專人專職、安全效率優先,‘一站式’醫療救助理念”。利用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單體建筑的結構優勢,設置專門的卒中急診、手術室、病房和綠色通道,在空間上做到“一站式”醫療;安排擁有獨立決策權的醫生專職負責卒中急診,第一時間決定救治方案;吸收各科室的成員,讓卒中中心成為能獨立完成醫療全流程的融合型卒中專病診療中心。
自成立以來,該中心將平均溶栓時間(DNT)縮短至18分鐘,搶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家庭,也獲得了同行的贊賞?!拔覀冋嬲龑崿F了制度創新,做出了其他醫院做不到的成績!”杜世偉驕傲道。
待醫院逐漸步入正軌、臨床壓力減輕之后,他開始思考更多的問題:手術過程中的放射線會極大地損害醫生的身體;現有的血管介入機器人無法完全滿足手術要求,也無法支持偏遠地區的醫療需要……這些都給介入手術的治療帶來諸多不便。為了解決問題,他找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方一拍即合,分工進行技術研發,研究員團隊負責機器人驅動控制、程序開發等工作,杜世偉團隊則從臨床角度出發,不斷提出問題、進行實驗和給出改進意見。歷經3年,他們成功在兔子的血管內完成機器人的自主控制和遠程控制,相關論文在智能系統領域權威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吧钲诘纳た蒲心芰团R床轉化能力令我嘆為觀止?!彼寡裕拔覀儼l表的這篇論文,在相關領域的論文中,到目前為止累計下載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這說明我們不僅實現了技術創新,還回答了大家高度關注的臨床問題,將有望為血管介入手術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拯救大腦,重塑生命的奇跡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醫生,做的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span>
杜世偉醫生行醫十數載,接診了各形各色的病人。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他接診的一位24歲男孩。杜世偉回憶,這位男孩被緊急送醫時人已經昏迷,一側瞳孔已經散大,處于瀕死狀態。經CT檢查,疑為血管畸形。
杜世偉解釋道:“血管畸形實際上是出生時在腦子里埋下的一個定時炸彈,它屬于發育性的問題,如果在不清楚其結構的情況下貿然手術,很可能會引發大出血甚至造成生命危險。”憑借杜世偉精湛醫術,這位年輕患者得以康復。
“病人幾經周折找到我,愿意把生命完全交給我,這是一件很令人感動的事?!痹谌A南醫院神經外科的病房中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他們橫跨成百上千公里,來到一個陌生的南方城市,將自己交到信賴的杜醫生手中,相信他能帶給他們一個健康、幸福的未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醫生,做的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倍攀纻フf,“但當我發現自己給了一個病人希望,讓他人能重新開始生活時,我會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覺得自己是一個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人?!?/span>
隨著年齡和閱歷不斷增加,杜世偉意識到,要想為深圳的醫學發展作出更深遠的貢獻,就不能只解決當下的問題,還要培養未來的醫療后備力量。作為深圳大學醫學部研究生導師,杜世偉認為除了要教會學生行醫看病的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傳承醫生最關鍵的品質,“要有一顆奉獻和憐憫之心?!贬t生是需要終身學習的一個職業,需要在漫長的一生中不斷去學習汲取最新的知識和技能,為患者解決憂慮。這些擠出來的學習時間,無疑都是醫生犧牲了個人的生活去換取的。作為一名醫生只有從患者的角度為他去解決問題,才能贏得患者真正的信任。
“作為深圳大學的一份子,我希望在未來為深圳市甚至全國各個醫療中心輸送更多我們深圳大學自己培養的醫學人才?!倍攀纻ケ硎?,他積極投身于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不僅鼓勵學生前往華南醫院進行深入學習和實踐,更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把自己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
2022年至今,經過不懈的奮斗,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神經外科快速發展,年手術量已經突破1200臺,許多疑難病、復雜病在這里得到了治療。杜世偉帶領的神經外科團隊也已邁入深圳神經外科的第一梯隊。
未來,杜世偉和他年輕的團隊將繼續扎根深圳,探索神經外科??瓢l展、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繼續實現他們的醫學理想。2023年在醫院年終總結會上,杜世偉動情地說:“我們來到深圳,埋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理想的種子,已經開花,他相信未來一定會碩果累累、枝繁葉茂。
本報記者 何芷瑩 白天妮 古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