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tzdv9"></video>
    <form id="tzdv9"><legend id="tzdv9"><video id="tzdv9"></video></legend></form><nav id="tzdv9"></nav>
    1. <form id="tzdv9"><th id="tzdv9"><track id="tzdv9"></track></th></form>

          <em id="tzdv9"><span id="tzdv9"></span></em>

            安岳石刻遭“毀容式修復”文物保護何去何從

            期次:第447期    作者:林馨怡   查看:358


              今年8月4日,網友在微博上發布的一組“安岳石窟佛像23年前后對比圖”,引發人們對文物保護現狀熱議。圖片顯示,四川安岳縣峰門寺南宋摩崖一尊建于宋代的精美佛教造像被刷上了一層彩漆。由于其畫技劣質、顏色濃艷,被戲稱為“毀容式修復”。經核實,佛像修復是上世紀90年代當地群眾捐資聘請工匠所為。除了安岳縣,資陽市、廣安市等地的佛教造像也遭擅自“彩繪”。如此“野蠻修復”,不僅沒有達到復原文物的目的,反而修復得“面目全非”。
              石窟壁上的20余座佛教造像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大部分無頭。由于年久失修,風化侵蝕嚴重,幾乎看不出原本的顏色。1995年6月,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對峰門寺進行培修,聘請工匠對龕內造像進行重繪。當地人不忍目睹這一慘狀,想讓佛像恢復原貌本無可厚非。由于缺乏文物保護意識,這一重繪行為無疑是“幫倒忙”??此剖菍ξ奈锏男蘅?,實則是變相地破壞文物。
              所謂文物修復,是指清除文物上多余的附著物,修補殘缺,使復原部分盡量與原物相仿。而非僅憑主觀想象,擅自改動原物原貌,使其“煥然一新”。重繪過后,佛像變得色彩艷麗,看起來容光煥發,與之前“判若兩佛”,其作為文物的價值卻盡失。更有甚者將其重繪成“兒童式妝彩”,佛像原本的莊嚴感蕩然無存。
              群眾的文物知識專業水平不高,文物保護教育普及程度低固然是造成佛像被重繪的原因;但更應歸咎于文物保護力量薄弱、覆蓋面窄,監管體系不完善。政府在安岳石刻投入的文物保護經費只有90余萬元;文物局對其沒有正式的考古報告;安岳縣也沒有專門針對石刻的研究機構,甚至沒有建立相關的文保法律。投入的資金少,監管的人力物力自然不足。究其種種,歸根結底,安岳石刻創造的經濟價值太小,與需要投入的資金嚴重不對等。安岳縣目前只有一個4A級景區圓覺洞,每年的旅游收入同其他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或是評為5A級的景區相比實在是相差懸殊。
              因此,當前首要的任務是通過修繕盡量維持文物原貌,并加大宣傳力度,打響安岳石刻的名號。具體舉措可以通過舉辦文物展等系列活動,提升旅游景區知名度,吸引更多文物愛好者觀光游覽;也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旅游收入增加了,文物保護投入的資金也相應增多,能夠聘請更多文保研究的相關人員,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文化繁榮。
              在監管方面,值得慶幸的是,許多造像被“妝彩重塑”后,很快被當地文物部門制止,才沒有釀成大禍。隨后的幾年間,安岳石刻造像大部分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再沒有發現重繪現象。為了保護管理石刻,安岳縣文物局推出了“三防”安保措施。人防,聘請當地人作為文物管理員;犬防,在重要文物點使用狼狗;機防,在重要文物點安裝視頻監控或紅外線報警器。監管的力度已經加強,監管的范圍也要相應拓寬,不能僅局限于幾處文物,而是對全縣的石刻造像都應管理到位。
              而大眾也不能只做文物的旁觀者,要自覺肩負使命,做文物保護的參與者。真正懂得欣賞文物的人,是要發自內心地喜愛,付諸實際行動去愛護。大眾要主動去了解與文物有關的知識,拓展知識面之余,也能提高文物保護的意識。文保局也應有針對性地對群眾展開文物保護教育,號召更多人加入到宣傳文物保護的行列中來。
              文物保護面臨困境的同時,這起文物重繪事件23年后重回大眾視野,也從側面反映出如今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逐漸提高。文物保護之路,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林馨怡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